能对细菌进行“定点清除”?这样的药物真实存在吗?|世界新消息
2023-05-05 09:52:22 科普中国网

在我们的印象中,病毒往往是引发疾病,甚至癌症的感染源,易变异,治疗方法有限,令人谈之色变。但有一类病毒自从它被发现后,就一直被科学家视为有望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,那就是噬菌体。

科学家们对噬菌体的研究和改造,甚至早于当前已经普遍使用的抗生素。虽然进展缓慢,但噬菌体疗法正逐渐体现出抗生素所不具备的优势。它们可以在肠炎败血症、身体不同部位感染等疾病中发挥作用。

噬菌体顾名思义,就是一类以细菌为宿主的病毒。噬菌体能感染细菌,并在其中复制繁殖,有时还会直接造成细菌的裂解,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再去寻找下一位宿主。有细菌的地方就有噬菌体,而我们人体内也不例外。在我们的皮肤肠道等部位的菌群中,寄生着高达几十亿的噬菌体。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一大特点,就是有选择性,一种噬菌体只能感染一类细菌。如果噬菌体的微丝蛋白刚好能跟细菌表面的蛋白质或脂多糖配上对,就好像钥匙插到锁眼里,细菌的大门才会向噬菌体敞开。正是由于噬菌体对细菌的感染存在这一特点,使它具备了抗生素所没有的优势,就是杀菌时有针对性。


(资料图)

目前常用的抗生素,如青霉素头孢菌素、四环素等,吃下去都会杀死一大片细菌。每次感染我们的病原菌可能只有一两种,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,但抗生素的无差别攻击,也会消灭我们自身的肠道菌群,真正做到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。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,耐药性病原菌越来越多,抗生素对他们来说完全不起作用,因为他们正是逃脱了抗生素的幸存者。经过抗生素的筛选,不耐药的都死了,耐药的反而逐渐发展壮大。有些病原菌甚至能够逃避多种抗生素的打击,而我们对这些多重耐药菌束手无策,只能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去抵抗。

棒状细菌上的多重噬菌体,配图来自图虫网

噬菌体治疗是否已经有成功的临床案例呢?在美国,一位68岁的病人胰脏附近出现了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,在多种抗生素联合作用无效的情况下,病人陷入昏迷,甚至有死亡的风险。为其治疗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提出了使用噬菌体疗法的申请,并获得FDA的批准,最终病人接受了包含9种噬菌体的治疗,使得细菌感染得到控制,各项生理指标逐渐改善。经过11周的连续治疗,245天的留院观察,病人痊愈并回家重返工作。

另外一项刚刚发表的研究显示,由5种噬菌体混合的鸡尾酒疗法,可以抑制肺炎病人体内多重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的繁殖,从而治愈了由其引发的肺炎。

既然噬菌体治疗能够救命,为什么还没有在临床上大规模开展使用呢?噬菌体疗法主要存在两大局限性。第一,噬菌体疗法的标准化比较困难,噬菌体疗法往往不是使用一种噬菌体,而是几种噬菌体的组合。对于不同的感染要设计不同的组合,并进行优化,组合中的噬菌体菌株选错了就不起作用,而选多了又是一种浪费,因此研发的成本比较高,标准化更加困难。

第二,噬菌体治疗也存在耐药性的问题,既然细菌能逃避抗生素的清除,也必然存在能够抗噬菌体的细菌。在治疗病人的一些案例中,科学家们已经检测到能够逃逸噬菌体入侵的细菌,它们通过改变自身细胞表面蛋白的结构,避免细菌体与之结合,有些细菌还能表达破坏噬菌体基因组的酶,实现自我防御。虽然细菌想逃,但噬菌体也不会坐以待毙,毕竟没了宿主自己是生存不下去的。

细菌表面的受体蛋白结构会变,噬菌体尾部的蛋白纤维,也就是用来与细菌结合的部位就跟着变,二者呈现了你追我赶的共进化。另外还有一些噬菌体携带甲基转移酶,可以保护自身基因组不被宿主细菌破坏。噬菌体的这些特性和它快速进化的能力,让科学家们始终对噬菌体疗法充满希望,利用他们自身的特性,加上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,或许会开发出更稳定、更有效的噬菌体治疗药物。尽管前路仍然困难重重,但面对超级耐药菌的威胁,人类可能真的要求助于噬菌体这种最小的微生物,并为噬菌体疗法的研发,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成本。

本文为科普中国·星空计划扶持作品

作者:赵蓓

审核:陶宁(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)

出品:中国科协科普部

相关新闻: